春意盎然,家住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协信春山台的李女士,心情也如春天一样美好。“能安心睡觉比啥都开心。”李女士和记者说,近年来,她受家附近的中科云电华廷超充站的充电“嗡嗡声”所扰“夜不能寐”,如今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和精准治噪措施,超充站不再有刺耳的噪音,而这,也是重庆全域破解“新能源”设施降噪难题的一个缩影。
接到问题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与多部门协同联动,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制定整改方案。
针对噪声问题,两江新区邀请专家对该充电站噪声扰民进行现场技术帮扶,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加持—智慧管控”的方式综合治理噪声问题。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郑阳华向记者介绍,所谓“空间重构”,就是在核心供电设备加装双层隔音罩,内部填充微孔陶瓷吸收声音的材料,这样做才能够使噪声衰减量达25分贝。
“引入‘变频散热系统’,将散热风扇转速变慢降低 40%,高频啸叫问题彻底消除。”郑阳华表示。
通过综合治理,超充站的夜间噪声稳定≤50 分贝,满足《工业公司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声环境功能区排放限值要求。投诉量从月均40余次归零。
“现在即使充电枪满负荷运行,屋里也听不见动静了。”李女士和记者说,小区内的居民对这项举措非常满意,他们还专门制作了锦旗送给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表示感谢。
这场“静音革命”并未止步于此。两江新区趁热打铁,出台《两江新区充电站建设保护事项告知书》,从选址设计到运营全程嵌入噪声防控标准。并鼓励企业采用更安静、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降噪设备,在提高充电站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行噪声。同时采取隔声屏障、绿化隔离带等有效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已完成的140座超充站中已有120座采用低噪声的全液冷超充先进的技术,并拟全面推广至其余的163座超充站建设任务,预计约50万群众将享受到宁静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由此带来的充电噪声矛盾也日益凸显,作为拥有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众多新能源车企的重庆城,全域“降噪”的探索也正在开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目前,重庆已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系统建设联网,实施全过程监管,细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间段的监管,大幅度的提升了噪声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新能源时代的设施与居住环境产生了“不和谐”的矛盾,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重庆两江新区面对这样的新矛盾,并没有简单的选择“一关了之”,而是用智慧与温度平衡绿色转型与民生福祉。从市民投诉到多部门合力攻坚,从加装隔音罩到引入散热系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管理部门精准施策的智慧。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两江新区并未止步于个案解决,而是将经验转化为制度创新。《充电站建设保护事项告知书》的出台,将噪声防控标准嵌入选址、设计与运营全流程,推动低噪声全液冷超充技术覆盖120座站点,惠及约 50 万群众。
噪声治理,更像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面镜子。当技术方法与制度设计形成合力,当部门协作与民生诉求同频共振,“静音革命”便不再局限于分贝数字的降低,而是与城市发展和人文温度的共同提升,重庆的探索也证明,破解 “新能源时代” 的噪声矛盾,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将“民声”转化为“民生”的行动自觉,让每一度电的奔涌,都安静地照亮城市的美好生活。